查看: 3665|回复: 1

崔恺访谈录

[复制链接]

99

主题

99

主题

99

主题

积分
245
发表于 2007-2-9 11: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崔恺访谈录
建筑之于我是一种审美。图形之美、空间之美、造型之美、技术之美、材料之美,沉醉其中。
         
建筑之于我是一种文化。史学之远、哲学之深、文学之妙、及至生活万象,涵括其中。
         
建筑之于我是一种交流。管理者、投资者、建造者、使用者汇集一处,共识共勉,成就其中。
         
建筑之于我是一种使命。职业道义、社会责任、企业形象、人之品格,尽显其中。
         
建筑之于我是一种旅程。长路漫漫、始于足下、脚踏实地、潜心求索,乐在其中。

                                       ——
崔恺,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勘察设计大师
                                      
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空间》:崔院长,我们在来之前了解了一下您对于建筑、建筑文化方面的一些观点和理念,有那么一段话建筑之于我……”作为您的个人建筑观的描述,我们觉得非常精辟。您能否具体阐释一下?崔恺:我的这段文字是多年前应出版机构的要求写的。实际上,每个建筑师都有类似的感悟。写了这段东西后,一个朋友见面说,我们经常也有这样一些感触,就是没能整理出来。怎么形容建筑与建筑师的关系,实际上每个建筑师基本上都有同样感觉。

   
首先,我喜欢建筑是因为喜欢它的那种抽象的美学。

   
同时,我也觉得建筑是一种文化。除去建筑对视觉直观的愉悦外,留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中,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它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就像我们今天看上海外滩,宁波旧城区一些遗留的优秀建筑,不能仅仅作为审美的对象,而更应是当作一种文化来看待。

   
然后,建筑不是个人的东西。与其它的一些艺术不太一样,例如绘画艺术,比较个人化,不见得需要征求别人意见,更偏重的是遵循个人的一种感觉。建筑则不同,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社会化、系统性、综合性的产物。如果只是将脑中的想法画到图上,即使图有多少漂亮,也没有太大的用处。对于建筑来讲,同社会各方面的沟通和交流显得非常的重要——不断去游说他人,去争取他人支持,同时也要把所有想法和使用者、建设者进行交流,赢得认同。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积极主动的交流。有些设计师不太善于或者不太在乎交流,可能会对自己的创作会有很大的影响。

   
建筑是一个很传统的行业,同时做建筑设计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对于我们国内的建筑师来讲,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学习建筑、实践建筑的时间还是很短,我们往往是干的多,真正不断思考、反省、研究的则相对比较少。也有人问,中国什么时候出建筑大师,我觉得目前还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不如先问问中国现在有多少好的建筑师更实在些。对我自己,建筑作为一个旅程,实际上是我对自己未来的探索,脚踏实地,潜心求索。《空间》:我们得知您比较认同建筑回归本土化的观点。您能否谈一下您对中国建筑设计及文化的看法?崔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一个根基、一个源泉,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让我们自豪。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前辈们在现代化和民族文化结合的道路上做出了很多努力和尝试,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建筑。但是进入当代后,在经济、技术的全球化背景下,建筑师若再用一种向后看的方法去表达、固守某一种自己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否能代表我们今天的文化价值呢?我们开始在想这件事的意义在什么地方,或者这种发展的方向是否正确。

   
我自己在学建筑、做建筑过程当中,有这么一个逐渐的认识过程。最开始在学中国建筑史的时候,非常热爱我们自己文化和历史建筑。但是当我们看到太多的建筑在用一种比较生硬的办法,把传统文化及语言符号和现代建筑功能、空间结合起来的时候,我觉得似乎是让现代建筑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一个很奇怪的包袱。从五十年代反对大屋顶,反对浪费就曾经批过,到今天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花那么多钱让建筑带上顶带花绫,是不是很有价值?从社会整体层面来讲,从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来讲,显然是不适当的;那么再从文化上来讲,我觉得文化、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谈到历史时,有时一下子会把具体的建筑形象带到脑子里,似乎只有照搬老祖宗的东西,才能找到我们文化的自我,找到中国当代的位置?从文化上讲,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历史是个延续的过程,文化也是在不断地发展更新,否则这个文化就会变成博物馆里被封存的记忆。

   
是不是应该照搬老祖宗的东西,才能找到我们文化的自我,找到中国当代的位置?从文化上讲,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在大部分城市建筑创作过程中,因为文化模糊,经济因素影响,很多建筑师索性不去思考民族化,索性从国外接触喜欢的东西,从东方到西方,尤其是欧陆风这样西方古典的东西,拿来后作为向市场推介的一种潮流和时尚。我觉得他们放弃了责任感,使过去一些年,在整个国内房地产发展方面,出现了不谈文化,只谈销售、亮点、卖点的普遍现象,这是值得我们业界也是整个文化界反思的。我不止一次说过,中国建筑文化的回归,绝对不是我们回归它,再把屋顶拿回来。确实有些房产商的项目,例如清华坊第五园观唐等,用中式古典的风格来装饰现代的物业,从文化回归的初期来讲,我觉得这种现象挺好,反映了人们对中国文化又有了信心,市场对中国传统建筑和美学又感兴趣了。这是个好的信号,但从文化层面看,这样的状况不应该是主流,因为仍然仅仅是被借用的语汇,不代表文化本身。换句话,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回到这样一个点上,不大可能找到中国当代真正的文化。

   
所以,实际上,我们自己这几年,探索是否有其它的路径去寻找我们文化中某些更内在、更有生命力层面的东西,这是我们比较关注的,但是真正做起来很难,暂时说不清楚,表达上也不太肯定。真正把中国当代既有地域风格又有现代性的这样一种建筑创作出来,相当困难,或者说需要相当的时间。

   
我觉得,当大家对文化、责任是模糊的时候,作为建筑界也好,文化界也好,都应该有理由,有责任站出来,去把这个方向,或在这个方向上作些工作。但我认为,社会是非常丰富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多元化不可避免。

   
记得刚毕业时,老一辈的建筑师组织我们开过一个小规模的研讨会。主题是,十年文革过去了,你们受了新的建筑教育,你们的责任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建筑。似乎在讨论时,前辈想找个答案,象大屋顶现在是行不通了,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方式能代表这样的一个方向。想寻求一些一致性的答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但是从文化上来讲,也很难判断对错,也很难让这么大一个国家,有丰富文化背景的民族去整齐划一地朝一个方向发展。

   
实际上,从全国各个大城市的发展可以看到,多元化是个发展趋势,不可能简单的用行政命令限制规定。例如,北京市长曾规定,都会古都风,北京的建筑要盖大屋顶,直接导致了当时北京出现了很多不好看的建筑,现在应该不会有此类事情的发生。

   
我并不认为中国能全盘西化。因为中国在文化、经济、道德、观念各个方面都有自己很强的特色。不管承不承认,有时觉得我们自己很西化,吃西餐,讲英语。但真正到了西方,往咖啡屋一坐,你就觉得自己就是中国人,很难融入西方文化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的文化已处于一个多元化的发展阶段。整个社会和价值观更多的面向市场、经济方面的问题,而对于文化层面的东西,声音就变得非常小,虽然这两年相对有些起色。所以,在建筑方面,我们提出回归本土,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呼唤。《空间》:问一个题外话,我们都知道国家大剧院是个很西化的建筑,把这样一个建筑放在整体感觉很中国化的天安门广场附近,是否合适?您对此是怎样的看法。崔恺:这是一个社会上争议很久的话题了,无论是从技术层面、建筑学角度,还是城市设计、城市文脉、城市文化角度,大家都觉得国家大剧院置于如此敏感的一个位置,是个很大的冲撞。但是既然如此不协调,它为什么还是在争议纷纷中诞生了呢?经过一段时间听人讲,自己摸索、思考过程后,我发现其实答案非常简单。

   
实际上,大家都认为的很中国化的天安门建筑群是非常不中国化的东西,原来这一块区域并不是这样,前面是千步廊,两边是使馆及兵营建筑。而解放后,拆除了很多古建筑,在此地方建了可检阅百万人的广场,并且在两边建了人民大会堂等建筑,这些说起来确实是中国人的骄傲,但是您看看,那都是西方的,是俄罗斯风格的建筑!从尺度上、建筑上、空间语言上,都与中国建筑想去甚远。解放初期,梁思成先生就提出,北京的政治中心是否应该向西移,保持古城的完整性,但是当时并没有那么做。结果前苏联专家来了,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起来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早在五十年前,就发生过和现在国家大剧院同样的事情。这是什么?我认为这是政治,是革命的建筑。这显然更是一种革命行动,建筑师在其中扮演的只不过是一个用技术手段来完成革命行动的角色。而反观今天,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实力增长了,国门开放了,政治信念开放了。在这更有自信的时候,这一代领导人希望用革命性的行动,代表思想的开放,所以同样在这最敏感的地方,建造了这么一个不协调的建筑。这样一个建筑的价值不能仅仅从建筑本身来衡量了。因此,从政治脉络,政治家的决心及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很快就能找到答案。《空间》:在您的作品中,位于北京的外研社一直被认为是您的代表性建筑作品。您认为自己的设计思想经历了哪些阶段,能不能给我们谈谈您每个阶段的风格及代表作品?崔恺:对我来讲,建筑创作是个不断学习、摸索的过程,是在各方面背景环境、社会环境及各种机会的综合影响下,来寻找发展的道路。在这过程中,很难讲哪个作品是最好的,因为最好的总在后头

   
上大学时,国际建筑界的发展处于后现代主义时期。凯悦酒店丰泽园饭店等就是受到了此类风格的影响。通过传统的语言符号,通过装饰或某种形体的表达,来诠释区域性、地方性。用这样一种急切的、简单的方法想找到自己建筑的、文化的识别性。

   
外研社这个项目对我来说比较重要,不仅是因为它获得了一些荣誉,得到很多人喜欢,更重要的是我自己第一次把建筑的设计和空间的设计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仅是对建筑功能形体进行装饰,而是把功能空间、城市空间、文化空间结合起来,用更抽象的语汇,用空间的表达方式,而非符号表达方式来设计。当然其中还有一些试验性的符号语言,但是已不是建筑的主导语言。通过这个项目,使我逐渐走上了更成熟的自己创作建筑的正式的方向。

   
从那(外研社)之后,我个人的设计方法从建筑的形式转变为对建筑空间的追求。越来越多地看到空间的魅力对人使用建筑的影响。反过来也说,人们使用建筑的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对建筑提出的一些要求使我特别感兴趣,经常性地去思考建筑是为谁造的,给谁来用,怎么来用等一些问题。《空间》:您也接触过很多房地产的开发项目,您对房地产行业与建筑创作这样一个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看待的,您认为房产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崔恺:开发商原来对待建筑师的工作,只是单纯利用其职业技能,争取最大利益。现在仍然是,但是方式、方法要好的多。这不仅仅是开发商自身的觉悟过程,也是整个社会对居住条件要求的变化过程。商品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到追求品质。原来是对室内装修的品质,转为对楼前楼后的品质,以至现在对城市规划的品质、区域性品质,以至社会层面的思考。开发商从消费者切身利益出发考虑,不能再象以往那样巧取豪夺地开发不负责的建筑产品。象现在出现了很多标榜自身社区的卖点:生态、环保、节能等等,有些确实实打实做到了,有些仅仅是标榜。但是标榜同时至少也反映了开发商意识到了品质的重要性,炒作也总比原先没人提,没人炒作来得好。

   
相比90年代中后期那时,与开发商沟通交流的气氛完全不同,得到了很大的尊重和充分的理解。在与包括交通地产等开发商接触的过程中,开始体会到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要为历史、为后代、为城市做点有意义的事。《空间》:宁波新芝办公楼的项目是您亲自主持设计的,现在已经全面动工。我们研究过您的设计及设计理念,觉得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作品。您能具体和我们谈谈在设计这个项目过程中的想法及创作理念么?崔恺:对于这个项目,许总非常重视,希望我能够亲自主持设计,给了我们充分的信任。一开始的时候,周勇打电话给我,说宁波有个很好的开发商,有块很好的地,你过来看看,要做一个特别的产品。后来,我过来看了,真是个好地方,三面环水,闹中取静。从产品定位来讲,跟一般的办公楼产品不一样,自然生态的景观,是一个典雅、高尚、特色的办公空间,办公环境。而不象在中心区的那些办公楼,完全不是那回事,所以让我特别感兴趣,如果是市中心的办公楼项目,我还真没有那么大的兴趣。

   
当时,我们有个共识,一定要把自然的优势充分利用,要把建筑形态与三面环水的这样一个地貌结合地更巧妙、更充分。当时就有了这样的想法,设计成三栋楼,中间是绿地,与建筑穿插起来。如果是板楼或者塔楼,都不能做到与自然很好的结合,相融相接。在方案的修改过程中,这一点得到了一贯的坚持。

   
东、南、西三面是很好的自然水岸,北门是通途路,这就给了我们很清楚的提示:沿通途路,建筑更应强调线性、速度和城市界面的完整性;而沿河又希望它柔软些,与曲折的河道呼应。

     
然后论及建筑回归地方性,项目要反映、强调宁波的地方性。为此,在炎热的夏天,在许总亲自陪同下,考察了宁波的天一阁、前童古镇等具有明显地方性的地方。我的考虑是想在这个项目上能够体现宁波江南水乡的书卷气:院落、长长的墙、溪水、庭院……因此,在一层的设计上,用类似传统村落的小巷子连廊串起三幢建筑,通过连廊,人们可以在水边逛逛、聊聊天或者坐下喝喝咖啡。而上部的建筑则是现代气息的办公建筑,通过上下的反差来表现地方特色。

   
我们希望现代化的办公楼,不仅仅是设备、配备的现代化,更应该是观念的现代化——平等、开放、自由。因此在三幢楼间考虑设计了开放的连廊和平台,作为随时随地的交流、沟通空间。

   
总的来说,这是个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办公空间,是集合地方特色和现代化气息的有意思的建筑。崔恺主要作品及获奖情况:建筑师之家——获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阿房宫凯悦酒店(西安)——获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蛇口明华船员基地(深圳)——获深圳市优秀设计一等奖、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丰泽园饭店(北京、主持)——获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国家第七届优秀工程设计铜质奖、全国中青年建筑师杯优秀设计奖北京外国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北京)——获国家优秀设计铜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长城脚下的公社三号别墅(北京)清华科技创新中心(北京)首都博物馆(北京)民航总局办公楼改造(北京)中国驻南非大使馆(南非比勒陀尼亚)宁波新芝宾馆南侧地块办公楼项目(浙江宁波)

656

主题

656

主题

656

主题

积分
3736
QQ
发表于 2007-2-9 13: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崔恺---是我比较欣赏的建筑师类型,知道他也是在知道他的作品之后的,凯悦酒店和外研社之后就对他的作品和人开始关注了。感觉崔恺的人还是比较塌实的,每次采访时说的话也都比较中肯!支持一下!
http://www.archiant.com/blo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蚂蚁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19-2023 果核发展 .All rights reserved.

Archiver|手机版| |陕ICP备19013355号  QQ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